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万载古城 | 从前那条南大街

2020-08-07 11:18  阅读:1618 

图片来源网络

南大街是赣西万载古城15条古街中保存完好的—条街。

据《万载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记载,南宋万载县令徐升《重修县治记》中,宋时便有城垣的记载。

有城垣必有门,位于龙河西侧的南大街头之门就叫南浦门。可见从元末明初时起,南大街便开始建街。经600多年的修建形成了现在的南大街。

仅500来米长、宽不过两三丈的街道,从南浦桥头的小南门进入后,直通河西街,与古县衙遥遥相望。也因其与龙河东岸的东大街遥相呼应,故名南大街。

除主街外,街的两旁还在巷道。往东有担水巷,巷口有教堂,巷里有商铺,巷尾有规模可观的欧阳氏公祠。而在街的西面有通往考棚的巷道,南大街的文化氛围由此升华。再从南大街的中段往西是条较宽的田下路,刚进路口,一座六脚进士牌坊巍然屹立在前方。它的身后是郭氏大祠。更让人惊讶的是,沿郭氏大祠周边竟林立着一座座让人叹为观上的祠堂群。田下街区的历史由此显得分外厚重。

民国前后的南大街商贾云集,店铺虽大小不等,却都建得宽敞高大。2015年编纂出版的《江西古建筑》记载南大街的店铺时说:“南大路98号是保留相对完整的店铺之—,建造于清末,系一座带阁楼的单层建筑,五开间店面,阁楼为库房,背街—侧有披屋,与后面的住宅部分相连接。”这样的店房一间接一间,商号鳞次栉比,用坊、行、铺、店名号的有40余家。街上除了川流不息的市声外,还有一种木轮包铁环的独轮车碾压麻石路面的吱呀声。车声中还有一担担挑运货物的民工伴随前行。是他们将土特产运出去又将百货布匹运进来。成就了街市的繁华。整条南大街虽然随处可见损坏的痕迹,但其留下的光彩夺目的人文情韵,俨如街上酒作坊酿制的水酒,甘醇依旧,浓香四溢。 

“酿就清明冬至酒,醉倒东西南北人”。从南大街前店后厂的米酒作坊里酿出的水酒,酒色微黄,味甘美、醇浓、粘口。故外地品酒者说:“这里的水酒不亚于绍兴老酒”。还有那聚香斋的传统名点如意糕、金橘饼、卷饼、葱卷糖、酥饺等,样样色香味俱美。还有在店前布陈下的一炉一锅一桶浆泡出来的豌豆油货勺,那香脆可口的味道,吃了还想吃。有家不尽如人意的李记小酒店。李老板为多赚钱,时不时会在酒里多渗水。喝得乏味的酒客不好直言,便编了个故事,边喝酒边讲。说是某年冬天,皇帝—时兴起,召慕能人进宫堆雪人。有位应征的李家之子,将维妙维肖的雪人堆塑在背阴处。皇帝观赏多日不化,好不高兴,赏钱一千。第二年宫廷又令李家之子赴京堆雪人,然李子外出,李父只得替儿进京,李父将几蹲雪人堆在向阳处,雪人堆塑得活灵活现,皇帝很高兴,可不几日太阳一出雪人全化了。结果李父遭到灌雪水的惩罚。李父被雪水灌得目瞪口呆,说:“这真是崽得钱爷喝水啊!”从此,李记酒店再也不好在酒里摻水了。

在南大街开设了不少夏布行、纸行和爆竹庄,对万载历史经济的繁荣可谓功德无量。父亲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在江西省举办的运杭展览会上,万载送去的“同兴茂”鞭炮六封、“振生万”鞭炮一盒,圴获淅赣特产联合会奖状。同时参展的万载夏布也备受欢迎。

一位工作人员在澡堂沐浴时,被朝鲜来的一位客商用杭纺上衣不声不响地换走了他的白色细纱夏布衫,在中外客商中成为美谈。土纸(表芯纸)是万载土产三大宗之一。“万载之富基于土产,以土产成土货,通行长江海上者,莫如表纸”(县志语)。表芯纸除用于生活之需外,还生产有比徽州宣纸只略差一筹的可供练习书写的白贡纸、重纸、毛边纸。凡练习书法者,必先购得以资临摹书写之用,到一定程度后方可在宣纸上走笔。

纸行里一行行码在—起的表芯纸,无论头印二印还是大剔,无一不渗透着纸棚工人“三年只睡两年床,两年要吃三年粮”的艰辛,清静时似乎还能听到隐隐约约的纸棚山歌声。

“学上千般艺,莫学凳背企(万载方言,"站"之意)。”说的当然是理发。民国时期,南大街的理发店多为—人—椅(理发椅)。再来之人则在旁边等候。或吸烟,或拉动吊在楼板下面的孔明扇边煽风乘凉边闲谈。对于出了名的师傅,手艺当然精当,刀功、剪功均非常娴熟,轻重快慢分外得当。推剪、打剪出的发型,平整顺溜不现凹凸;刀功上,手轻刀利,剃须干净,不伤皮。更为出色的是几项让你叫绝的功夫。

比如修脸时,他会用刀背在你的眼睫毛上轻轻震颤而过,让你有种迷迷麻麻的舒服感;他还会用刀锋在你的后脖颈上有节奏地震颤几个来回,然后从颈脖沿着背脊而下至背心坑再溜回来,让你有种被搔痒的快感。随后他会用一种特制双刃小刀在你的耳孔里沿着孔壁上转那么几圈,让你既能体味到从外耳到内耳、又从内耳到外耳的舒服感,还能顺便将耳屎掏了出来。可见"凳背技"也有可贵之处。

“一统天下生意僵,多家经营渠道畅”。古城的后街是制伞业的聚集地,开有彭金娥的周正祥伞店,龙茂兴的兴泰祥伞店等12家。

制做油纸、油钉鞋的有唐元仕的合盛和等10余家。生意当然兴隆。但也有例外。南大街就开有独家的“单记伞店”。就不怕生意寡淡吗?不,伞店老板有他独一无二的生意经。比如雨天,特别是突然下大雨,行人射到屋檐下避雨,急着回家的人定会进店买把雨伞尽快回家。这时卖伞,抬高点价钱也会有人买,可是单记伞店却反其道而行之,每逢下雨,却降价优惠顾客。那些急着回家的人当然会立即购伞回家。而那些不急着回家的人,见雨伞降价惠客,即使家中有伞也欣然买它一把。

一天,伞店来了位着急的老人,对老板说他在街上丟了把伞,伞柄里藏了张经律师签字的遗嘱。问老板如何才能将伞找回来,老板动了下脑子,立即在店门口挂出“以旧换新”的消息。三天后丟伞的老人终于找回了自己那把旧雨伞。从此伞店又多了项“以旧换新”的业务。油纸伞也能以旧换新生意更兴隆了。独特的经营风貌,带动并提升了南大街商业文化和商贸品味。                    

“和气生财,礼貌待人;忍得一日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句名言出自南大街南段的辛家祖屋的主人辛豫瞻老人之口。

辛豫瞻,清乾隆元年出生,官至朝仪大夫。辛家祖屋也属前店后屋形制。临街店面3间。店后老屋坐西朝东,面向龙河。有厢房39间。辛豫瞻御官回家后便在临街店铺经商,成了南大街商界首富。他时常告诫儿子及店员,做生意要讲诚信不欺行霸市,对穷苦百姓要尽力周济。传说某年年夜,一家人正准备吃团年饭时,忽然闯进几个靠“吃大户”的丐帮,领头的开口大叫:“辛老板,你上次欠我们的‘数目’今天可有?”这时,辛老板的儿子明知是来诈钱的,正要发作驱赶时,辛豫瞻即时制止:“你们不必多嘴,我是欠他们一点‘数目’,帐房,付给他们每人十两银子。”丐帮拿着银两走了。

可是离辛家店铺不远处的另一家商铺,因怕吃亏,得罪了他们。被丐帮将去世老乞丐的尸体放之门口,待初一大朝开门时,不但活活被诈走不少钱财,名声还受到玷污。春节后过了“上七”辛豫瞻请工匠制做牌匾,刻上“学吃亏”三字,挂在辛家祖屋的门楣上。辛家店铺的生意也日益兴隆。一时间,“学吃亏”不吃亏传遍了南大街、河西街,以至务前街、东大街。“学吃亏”的丰富内涵无形间进入家规的范畴。据辛洪安先生说:不久,辛氏宗祠里挂出了“吃亏堂”的牌匾。因其执法严,连外姓人都说“不怕辛家祠堂爆竹响,就怕辛家祠堂板子响”。

民末至解放初期,辛家后人有辛植德、慎德、倫言、长庚、初庚、庚瑞、长坤、生云、庆云、水生等在古城经营南北货等生意。

南大街人不管是商人还是住户,既不遗余力地追求商业的利润,让古城发展更繁荣,也知道品味休闲的快乐。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只说夏天,一到傍晚时分,几乎家家户户的店铺前的路边,都有人将凳子椅子以至竹床搬来,乘凉消夏。边搧着蒲扇,边谈天说地。时有争论也有笑声。他们用万载方言打讲呵天。引得路人带笑而过,摩肩接踵,嘻嘻哈哈。更有那青梅竹马的孩子、童心未泯的老人,以及那锦瑟年华、小家碧玉之人,时不时会弄出些风流韵事来。

人们期待修缮后的万载古城南大街,能复见从前的繁华和韵味,成为万载古城中的一幅风情画卷,成为人们留连忘返的好去处。

作者:易定国

65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