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乡村振兴局坚持县域统筹,从攻破“难点”,紧盯“要点”,挖掘“新点”三方面发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促进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持续增收。
攻破“难点”,上好规划布局“底色”。我县突出“扩规模、提质量、补短板”重点难点,围绕全市全域创建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市总体布局,以发展百合、油茶两大主导产业,兼顾中药材、碧根果、藠头、扎粉、水酒五大区域特色产业为主线,探索“2+5+N”产业模式(“2”即百合、油茶两大主导产业,“5”是五项区域特色产业,“N”是其他优势产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目前,我县百合种植面积达1000亩,油茶种植面积达60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0亩,藠头种植面积达5000亩。批复“2+5+N”特色优势产业项目26个,产业扶助资金1030.12万元,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底色”更加丰富。
紧盯“要点”,绘就人才服务“暖色”。县乡村振兴局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将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等纳入年度培训计划,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评比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由各相关部门单位人员组成产业发展专家“服务队”,对申报产业开展专题讨论,分析研判可行性等;通过制定奖补政策、举办招商推介会、开展“乡贤帮乡亲·携手共振兴”等活动,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当地产业发展,打造“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农户及种养大户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模式进行种养,提升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挖掘“新点”,展现本地资源“亮色”。我县创新实施“一村一微工厂”富民工程。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扩则扩”原则,根据当地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鼓励各乡镇(街道)和村集体将闲置资产以资源入股形式改建或新建“微工厂”;对承租主体租赁“微工厂”或者合营主体运营“微工厂”的,优先认定并给予政策奖补;开展多种就业技能培训,使村民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匹配,推动村民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目前,全县共新建或改扩建各类型“微工厂”87家,带动就业6800多人,其中脱贫群众和“三类人员”2300多人,实现年人均增收2.1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