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千年瓷都再出发——2020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观察

2020-10-26 10:02  阅读:1079 

在瓷博会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品的窑变里,人们惊叹于瓷器上的惊艳;在一个个传承人与见证者的口述故事中,人们听到了穿越时空的惊艳;在世界与中国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版图上,人们遇见了一座城市的惊艳。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瓷都景德镇,千年窑火升腾摇曳,光芒闪耀,正以新的璀璨,续写着深远而宏大的传奇——

 见证:

  从“1”到“17”的传承与嬗变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流光溢彩。

17年来,每年的10月18日,于景德镇来说,是一个雷打不动的特殊日子,这一天,每年一届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热闹登场。于景德镇人而言,就像家里办喜事,盛大而隆重,热烈又喜庆。

2020年瓷博会开幕式现场,坐在第二排的赵水涛,就有着这样的感慨和体会。

今年64岁的赵水涛,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馆长,也是景德镇春涛陶瓷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还是非遗传承人。从2004年第一届瓷博会开始,他和他的公司,见证了瓷博会从初创起步到飞跃发展的非凡历程。

让赵水涛记忆深刻的是,2004年首届瓷博会,主展馆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米,当时受展馆场地限制,加之民营陶瓷企业刚起步,参展单位大部分都以9平方米简易展位为主,无论规模档次、陈列展示、场馆设施,都处于较低的层次。

后来,历经主展馆场地的三次变迁,由过去非专业性、临时性的展馆发展为今天专业性、标准性的国际会展中心。如今,民营陶瓷企业参展已占主导地位。国际、国内的参展商蜂拥而至,各大展区均为精装或特装,规模也不断扩大。展馆设施、商务环境、接待能力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陶瓷企业的负责人,通过参与瓷博会,赵水涛的企业也获得了快速地成长,企业客户由过去以本地为主,发展到全国各地,产品也由单一陶瓷包装,发展到集陶瓷包装、陶瓷文创、文博旅游、非遗传承、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企业经济效益与17年前相比,翻了10倍。在2011、2012年瓷博会上,他和他的公司荣获景德镇“十大杰出陶瓷人物”、 景德镇“十佳陶瓷企业品牌”等称号。

“本世纪初,当时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厂家有3000多家,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销售渠道逐步弱化和退出,一度出现生产厂家产品滞销,特别是艺术陶瓷更是竞争无序,市场较乱,影响不好。为规范市场,借2004年千年置镇之契机,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过去陶瓷节的基础上,以推动贸易为抓手,取代过去庆典办会思路,开启了陶瓷博览会之路。”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曾参与瓷博会创建与推动工作的余乐明认为,17年来,瓷博会对景德镇陶瓷企业的快速发展,对陶瓷文化的传承、弘扬,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世界陶瓷在商贸、文化、技艺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陶瓷领域内国家级、国际化的平台。

在瓷博会现场,记者还遇见了一位老者,他来自江苏南京,今年已经70岁高龄。他和景德镇的缘分,同样充满了传奇。

他不仅连续17年参加了瓷博会,还连续14年参加过瓷博会的前身——1990年开始创办的“景德镇陶瓷节”。因为喜爱陶瓷,他把景德镇当作第二故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先后往返南京、景德镇两地多达350多次。而他来景德镇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瓷买瓷收藏陶瓷,他就是陶瓷书画收藏家胡学义。

在国内,胡学义最早创立了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同时他也是该馆的收藏者之一。1975年,25岁的他第一次坐车路过景德镇,看见满大街的陶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以平均每个月一趟的频率,在南京与景德镇两地往返。工薪阶层的他全部的积蓄都用在了收藏瓷器上,为了节省资金,每次来景德镇,居住的地方都是邻近火车站的小旅社。

多年来,胡学义坚持收藏景德镇名家艺术瓷器,他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交朋友,不仅动了真心,还付诸了行动,现在胡学义的博物馆藏有古陶瓷和当代名家瓷品逾2000件。其中收藏有王锡良家族、周国桢、刘远长、任瑞华等艺术家陶艺作品1000余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说,胡学义是传播陶瓷文化的使者,几十年坚持到景德镇来,一两年容易,常年坚持很难。他来景德镇,为的是宣传景德镇,这是罕见的,可见他是一位有大德的收藏家。

胡学义收藏景德镇陶瓷艺术品,不是束之高阁,而是竭力传播弘扬陶瓷文化。他通过举办各种公益展出,不遗余力宣传和推广陶瓷文化,给人们带去美的享受。他还吸引和带领成千上万的社会各界人士,到景德镇参观交流、旅游购物、进行陶瓷创作等。

更难能可贵的是,胡学义先后把他收藏的60幅珍贵字画捐给了景德镇的慈善事业。他表示,明年的瓷博会,他愿提供l00件陶艺、100张名家字画,在景德镇做公益慈善活动。他说,只要还走得动,他亲近与见证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的步伐就不会停止。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让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深入人心。10月21日,作为今年瓷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对重建的明代葫芦窑进行点火复烧。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真正的传承就是生产性的保护,这样的传承才是活化的,可持续的。古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一定竭尽所能,让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弘扬看得见摸得着。

线上直播带货成了今年瓷博会的一大亮点

 创新:

  从线下到线上的惊喜与绽放

今年的瓷博会,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参展商。

这种意料之外,伴随着一开始的担忧和观望,逐渐转化成了一种惊喜和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

这一切的转变,都来自今年办会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一个“新”字,让今年的瓷博会,有了非同往常的璀璨绽放。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瓷博会缩减了办会规模,关闭C1、C2馆综合展区,暂停对境外企业招商。原A1馆境外展区植入国内艺术陶瓷精品展,原B2馆国内艺术陶瓷精品展区调整为茶生活+、陶瓷衍生品等综合展区。这届瓷博会共设有标准展位1500个,规模上明显不如去年的1900个,更主要的是,境外的参展商和采购商,基本上来不了现场。

怎么办?一道难题摆在主办方面前。只有创新办会形式,或许还能创造出机会。

围绕“弘扬千年瓷都文明,博览世界陶瓷精品”的办会宗旨,今年瓷博会,主办方把打造“云瓷博会”,作为最关键的抓手,具体来说,就是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进行展出。通过与天猫合作,在展馆现场搭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官方直播基地,聘请专业的策划和运营团队,利用天猫、抖音、快手等平台和众多网红主播,对瓷博会进行全方位地推广宣传、直播带货。

果不其然。新的办会形式,收到了奇效,首先尝到甜头的是陶溪川开窑节徐家窑的火热开场。

10月17日下午1时许,伴随着窑工师傅们“开窑咯”的一声吆喝,在浑厚的铜锣声中,徐家窑正式开窑。在百余名网红主播以及全国各大媒体记者的见证下,一件件柴窑珍品走出匣钵,精美地亮相在现场和线上观众面前。

作为现存最大的柴窑——徐家窑,长17米、高5.7米,一窑可以烧32路、320担,那这次可以开出多少惊喜窑宝呢?开窑当天,浴火重生后的一件件瓷器纷纷揭开神秘面纱。出窑的第一件作品——琅红花釉直杆扁肚瓶,因器形完美、窑变出彩,刚出窑便以1.5万元的价格被秒拍,其他窑宝均是出窑还没到上货区就被拍下,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此次徐家窑出窑的产品纷繁多样,不仅有郎红、青花、花釉、斗青裂纹各种品类,还有瓶、壶、杯等各式器型,琳琅满目。因为容量巨大,连续几天每日出窑作品100多件,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所有出窑艺术品,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这场持续5天的陶瓷狂欢,联动与呼应瓷博会,让陶瓷爱好者深切感受到了柴窑陶瓷艺术品的魅力。

无独有偶,在瓷博会B展馆知名窑口——“成窑”展区,“成窑陶瓷”总经理李阳春,展会前还忧心忡忡。今年的疫情,参展商减少了,采购商也减少了,境外的客商更是无处寻觅,因而,他对今年的行情,一点也不乐观。

然而,开展的第一天,就大大出乎他的预料。李阳春说,那种感觉有点像“幸福来敲门”!

“开幕当天,我们展会现场就出现了线下主播‘打架’,线上买家‘疯抢’的热闹场景。当天,景德镇几乎所有的网红主播或主播工作室都不约而同地挤到了我们展区,向线上消费者展示和推介成窑的新产品,一度出现陶瓷直播间霸屏的情况,并出现产品秒杀的罕见一幕,大到几万元的花瓶,小到几百元的茶杯,都是秒杀。由于我们成窑产品单品数量有限,还出现了主播间抢货的场面。”说起这神奇的一幕,李阳春仍不敢相信。

经过统计,成窑展区仅第一天,就有一半以上的产品被“抢”售,销售额近百万元。第二天,厂家紧急补货,将几个店铺货品补齐到展会中,结果又被“抢”售。

景德镇瓷博会执委办副主任邢浩告诉记者,“云瓷博会”是今年瓷博会的最大亮点。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瓷博会展位规模较往届更小,交易的客商也较往届少,但却丝毫没有影响瓷博会的交易额,甚至创造了历史新高。其原因是全面启动了“云瓷博会”,线上线下互动,效果特别的好。今年瓷博会开幕前,已确定的签约项目有26个,签约金额超200亿人民币,而瓷博会期间,景德镇陶瓷的线上销售达50多亿元,线下销售达7亿多元。

“原本,今年的线上直播,是受制于疫情影响,推出的一个带有探索性的举措,没想到,恰恰就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这也正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生动实践。”邢浩说,通过这次“云瓷博会”,充分体现出了物联网对规模性经济的提振作用,也给了他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展会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人们的消费生活习惯改变,要接受新零售模式的引领,说到底,就是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收获惊喜,梦想才能绚丽绽放。

本土知名陶瓷品牌受到追捧

 交融:

  从本土到世界的对话与憧憬

今年瓷博会期间,有几项活动特别引人注目。这些活动的指向十分明确,那就是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作为中国文化的千年载体与象征,作为中华陶瓷艺术发展的巅峰地,应该让璀璨的陶瓷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弘扬,并焕发出新的光彩;应该成为陶瓷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精神地标和聚合地;应该成为与世界对话进而让世界与景德镇对话的文化高地。

10月10日,景德镇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首次筹备会召开,同时召开的还有“东亚文化之都”申创辅导会。与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总代表欧敏行表示,景德镇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有千年制瓷历史,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底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化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文化产业也展现出无可比拟的坚韧性。

“我们将与各方一起,利用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独特优势,以加倍的创意,办好景德镇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让大会在全球范围内更有吸引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景德镇打造一张崭新的国际名片。”欧敏行说。

“景德镇是千年古镇、世界瓷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陶瓷产业支撑千年发展的城市。景德镇要建好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将这座千年瓷都打造成国际瓷都。”10月19日,作为瓷博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陶瓷艺术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召开,与会的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毛国典认为,景德镇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到“让景德镇重新回到世界的陶瓷中心”,再到“试验区”,一步步走来,上接国家文化战略,把景德镇作为中国对外文化的一个交流窗口,同时也接地气,发挥了各个平台的协调作用,利用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学府的人才储备力量,把国家文化战略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中。

与会的专家表示,景德镇不能只满足于成为一个陶瓷小镇,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城市。未来的景德镇在陶瓷艺术发展上有着无限的机遇,景德镇要站在面向世界的角度上发展自己。景德镇陶瓷艺术应该在“试验区”背景和政策支持下推陈出新,谋求创作更多具有新的时代内涵、更具深刻思想境界的陶瓷艺术作品。

“胡辛文学艺术馆”是景德镇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传承国家陶瓷文化、增添千年瓷都文化魅力及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少作用。胡辛创作的《瓷行天下》《瓷都景德镇》等著作和电视片,都在助推景德镇对外文化交流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胡辛告诉记者,如果说景德镇的瓷器,千年来承载着中国文化元素走向世界的使命,那么,每年金秋的国际瓷博会,就是世界走进中国景德镇的一个契机。所以,不仅经济上要招商引资,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互动也很重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正如铁凝所说,文学是城市夜空璀璨灯火中最亮的一盏,有了这盏灯,城市就有了永恒的意义。现在,抒写景德镇的文学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这中间来。”胡辛说,文化工作者要深入挖掘陶瓷文化人文底蕴,做到精准阐释、精美呈现。还要加强陶瓷文化理论研究,收集整理编纂陶瓷文化典籍文献,推出一批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影视剧、纪录片、舞台剧和丛书等艺术精品,实施一批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标识项目。接下来,她拟在“胡辛文学艺术馆”旁打造“景德镇陶瓷文学、影视数据博物馆”,如若能落实,将大大丰富两馆的作用。

加拿大赣商联合会副会长、北美景德镇陶瓷艺术协会副会长邓玮,多年来致力于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国际交流。他告诉记者,1990年第一届景德镇陶瓷节他就参加了,2015年,他还受加拿大国际企业家商会委托,给景德镇送去了300多件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产的一批瓷器,后来陈列在了陶瓷大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在温哥华等地,除了有陶瓷艺术协会,更有不少专门的展厅,推广与展出景德镇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

邓玮说,景德镇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景德镇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在世界上富有独特魅力,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

去年的瓷博会,记者曾经在陶溪川艺术周春秋大集(秋集)展会上,遇见了一位来自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的华裔学生柯佳宜。当时她带来了最新的陶瓷艺术作品《水》和《火》。第一次到景德镇,看到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柯佳宜深感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深博大,也激发了新的创作灵感。让人遗憾的是,今年,因为疫情,她没能来到景德镇参与瓷博会。记者微信采访了她,她说,到景德镇做陶瓷艺术交流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和世界各国和中国本地的艺术家互相认识、交流和学习,这可以帮助她更快地了解当下艺术的主流,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的,在景德镇都能找到交汇点和答案。

瓷博会像一根纽带,连接着四方宾朋。一个让世界惊艳的景德镇,正在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和未来,款款而行。

来源:江西日报、“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


16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